2015大數據解密新生代消費特點:16.5%90后認為魚都是一樣的
1、餐飲TOP3業態:中餐、正餐、火鍋
第一,中餐更符合中國人的口味,所以是他們外出就餐的第一選擇;
第二,快餐是剛需,另外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、女性參與工作比例的增大,在家做飯頻率減少、外出娛樂生活的豐富,使得快餐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補充。
2、快餐顧客關注因素
1、口味是顧客最關注的因素,相比上海,廣州顧客更看重性價比,顯得更加實在;
2、與我們平時主觀感覺的不同,我們會以為,速度因素是他們吃快餐時的主要考慮因素,而事實并非如此,口味恰恰是消費者選擇快餐的主要考慮。
3、中顧客關注因素
除了口味外,性價比和等待時間是中餐顧客較關注的因素。
這里的性價比不是指餐廳老板認為的菜品有多么優惠,而是從顧客的角度,餐廳能給他們帶來的性價比感知,如菜品的質量、分量與價位上的對比等。
4、對菜品的認知
我們在調查中問70、80、90后,知道多少個菜品。發現80、90后接觸的菜品顯著多于70后;但有個反差,問知道多少種魚的種類,16.5%的受訪90后認為魚都是一樣的,而70后中表示不能辨別魚種類的只有4.7%。
看來,90后的識別能力是比較弱的,他們雖然是見識廣泛,但是信息的接受深度是不夠的。這提醒我們當面對新生代去做廣告的時候,可能不要做得太深奧了。
5、好吃+好看+好玩,具備可分享元素
在外就餐的時候,新生代非常喜歡進行拍照。90后喜歡拍照的比例最高,有超過40%吃飯會拍照,而80后為38.4%,而70后僅為24.7%。同時,新生代在吃飯拍照的時候,90后拍“自己和朋友們”的比例將近30%,80后為22.9%。
因此可見,在外就餐照片的共享已經成為新生代圈子里重要的互動方式之一。90后是追求全方位感官刺激的視覺系群體,而且他們覺得吃飯這個事情就是要和玩到一起去,他們更注重有人情味的和好玩的方式。
6、吃飯體現了新生代強烈的小圈子社交特色
再來看80、90后他們吃飯的時候和誰一起去。90后比80后更凸現出傾向于和朋友而不是家人一起去吃飯,70后則多是陪家人一起。在外就餐時,90、80后三到四人為主,90后兩個人出去用餐的比例是33.1%,也是高于80后的。他們更傾向小圈子的社交方式。
7、不差錢,吃、吃、吃
對于新生代群體,他們被吸引進店的因素非常多元化,除了常見的“口味”、“團購促銷”、“排隊的情況”以外,裝修的“逼格”、“高大上”的環境、“服務特色”以及“情懷故事”都能吸引一定的人群進店消費。
新生代群體有較高的在外就餐比例。13.9%的80后以及22.6%90后表示工作日午餐和晚餐都不在家吃,有8.1%80后和12.7%90后周末的午餐和晚餐都不在家吃。
8、用餐的便捷、智能化有較高需求
新生代每頓飯愿意花費在飯桌上的時間大大縮減。新生代吃飯時長超過55%在0.5~1個小時以及1~1.5小時;他們吃飯的速度加快,30分鐘內解決以及30~1小時解決的人群高于70后。
由于接觸互聯網較早,新鮮事物層出不窮,因此他們培養起了對新鮮事物的強烈好奇心,對新事物具有強大的接受能力。在對待“微信預約下單”這種新型方式上82.4%的90后以及79%的80后表示“喜歡”。
9、消費者每周外出用頻次
1、56%的每周至少一次去購物中心用餐,說明購物中心是首選,其它場所也有近50%
2、80%顧客每周會在外吃飯是3次以下
3、有亮點的是鄰里型商場,每周4次以上達到33.8%,遠高于其它場所,方便是首要因素
4、近4成人每周去美食街3次。
10、消費者用餐消費時段
1、不論哪個場所,晚餐明顯好于午餐
2、購物中心餐飲消費時段集中在周五晚至周六晚和節假日,占比近75%,周日和平時人流下滑。購物中心是餡餅還是陷阱?
3、鄰里商場和街鋪周一至周五中午有不錯的人流,特別是街店平時可超30%,但周六中午不理想。
11、人均消費價格帶
1、四種商圈均為50-60元最暢銷,但競爭相對也最大;
2、購物中心價格正態分布,從40-100元以上平均分布,說明購物中心餐飲業態搭配豐富,可選擇性多,適合中上消費力客群;
3、鄰里商場則是50-60元一枝獨秀,大眾化的價格,因為地點便捷性以性價比作為主要考慮因素;
4、街店以20-60元的正態平均分布,街店以附近居民為主要消費對象,對價格相對比較敏感,客單價較低;
5、美食街的價格帶呈非正態分布,沒有明顯的定位,各種價格均有不等表現,說明依市場選擇來定位,客群不確定。
12、外出用餐和誰去?多少人去?
1、無論哪種商圈,最喜歡與家人、朋友2-4人一起吃飯,再次說明餐飲的本質是社交;
2、1人不去購物中心用餐,最喜歡與家人和朋友一起去購物中心;
3、招待客戶多會就近選擇去鄰里商場;
4、同事聚餐最喜歡去街店消費,主因講究實惠和不受時間限制。
本文數據來源由餐飲O2O新媒體聯合大眾點評、零點咨詢“ 餐e通”統計。
(摘自2016-01-18 餐飲O2O)